在通向真理的无穷道路上,利益与美永亘对峙。

【读书记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我会考上九字的# 登记(1/???)

初二当年奉若圭臬的“世界名著”。现今当睡前消遣每天大半周差不多翻了一遍,遂开始深深怀疑自己当年的品味。

(……虽然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品位低下的情况往往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全程为我们展示了教科书级的“一本书不应该怎么写”——不知道是因为它的主题是心理学而非哲学,还是书写于“远古时代”,又或这只是勒庞先生本人的能力所至。

全文只有观点的表达而几乎毫无背后的逻辑辅佐。在这里,你能看到最多的词绝非because / therefore,而是it is well accepted,其简单粗暴的程度直驱数学《新思维》教辅答案区的“易证”。这种只有体制内初中教科书才会采用的写作方式导致了全文几乎只是bullet point式地罗列出诸多对“群众”本身的accusation,竟让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读这本书:要么就同对待中考知识点一般一字不落地把这些论点如是抄下(我也很怀疑这些论点的质量和validity是否使其有被抄下的价值),要么就变成读一路心里吐槽一路,读完什么都没记住,唯一记住的是“今后见到勒庞先生的作品可千万要避雷”。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说一个作者逻辑是否缜密时,我们所指的绝不单单是他进行文字段落上、篇幅上的架构的能力,能够让读者读来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可以真正意义上地自圆其说,架构出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而非只是isolated着自嗨。毕竟真正有效的attack an argument 所attack的要么是argument本身的validity,要么是reasoning中间的flaws。而我们的上古心理学家勒庞先生连reasoning本身都不给你present,他只是present argument,更况这些argument本身就处于“A说A有理B说B有理”的无限循环dilemma中。

再来看作品中的实质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勒庞在书籍中不余遗力地写下这么多字,唯一的目的基本就是妖魔化“群众”的存在——事实上,在读到序里提到该文对后世政治的影响后,这件事也愈发变得微妙了起来;虽然绝大多数类似性质的书无不充满着这种微妙感,但毕竟类似书里,并不是所有都写得偏激且烂到让人下意识即刻就开始怀疑其背后的微妙……。更不用提(虽然主要是由于时代原因)勒庞先生在文中所strongly indicate的对女性与儿童判断力的贬低了。

面对这样一部极其雷却又各种意义上不得不踩的作品,私以为还是,要么闭上脑子走流程(很不幸地,这正是许多人读书的方式),要么就抱着踩雷的大无畏心态去吧。

评论(3)
热度(9)

© 初繁言 | Powered by LOFTER